“赶考精神”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栏目:党建工作 发布时间:2020-07-09

朱国峰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去回答“进京赶考”的历史命题。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柏坡时再次提出“赶考”问题,并指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可以看出,“赶考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破解“历史周期率”、考出好成绩的深刻忧思和远见卓识,更是鞭策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强大武器和精神动力。

  “赶考精神”体现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兴替循环反复达两千多年之久,始终包含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这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此有着深刻的考察和体悟。从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到延安窑洞里与黄炎培的“历史周期率”对话,再到1949年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对全党同志的告诫,毛泽东同志对于“赶考精神”的认识愈发清晰起来。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并提出不给党的领导者祝寿、不送礼、少敬酒等六项重要规定,得到了全党同志的一致拥护。这些都是“赶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也因此才经受住了革命胜利和执政掌权的双重考验。

  “赶考精神”体现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发展过程。“赶考精神”起源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毛泽东同志认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程更伟大,更艰苦”。如何走好新的量变过程,从而完成新的质变,成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觉,而是深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人仍旧要发扬“赶考精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一个又一个阶段的量变,积小胜为大胜,确保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成新一轮的质变。

  “赶考精神”体现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事物发展历程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多年来执政赶考的伟大实践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过坎坷和挫折。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用自我革命的魄力来进行伟大的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敢于正视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在这样的“赶考精神”引领下,敢于一次次拿起手术刀对自己身上的病灶开刀,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

  (作者单位:河北省委组织部)



首页

电话

联系